“笼”的传人——刘月明
 

 

 

  开天辟地以来,动物就分成两类——飞禽与走兽。人类产生以后,长期与它们为伍。后来人们开始饲养它们,或为了果腹,或为了玩赏。饲养就需要工具,于是就产生了“牢”和“笼”。关走兽者为牢,关飞禽者为笼。牢固定于一地,自古如此,没什么变化,而笼因为小巧玲珑方便携带而变化万千,丰富多彩。尤其是鸟笼,更是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历史,甚至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灿烂的文化。
人养鸟历史悠久。鸟儿,因其羽毛美丽,外型可爱,鸣叫婉转悠扬而被人们所喜爱,与人类构成了亲密的关系。北方人把小鸟称为“巧儿”,可见人们的喜爱。无论是画眉婉转的歌喉,还是百灵的载歌载舞,无论是八哥灵巧的嘴巴,还是红蓝点颏的高贵,鹦鹉漂亮多彩的羽毛,无不被人们所喜爱。为了能与鸟儿们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时时刻刻欣赏它们,人们很早开始了笼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鸟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枝,由来已久了。如唐太宗就有养鹞的故事流传后世,不过那个时侯鸟笼比较简单,只是一个架子,然后用小链子拴着鸟爪就可以了。而现在的鸟笼则起源于明朝。据《即墨县志》记载,鸟笼制作最早能追溯到明代,长期以来靠师徒间的言传身教来完成。尤其是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开始追求更高的奢侈享受。尤其是在宫廷内部,皇族贵胄更是兴起了文玩武嘻的风气。那时北京流行一句话:贝勒爷手中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由此可见一斑。他们玩儿的越来越精致,越来越讲究,互相攀比,以至于买卖、收藏、交流,把文玩推高到了文化层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风气不断外溢,很快影响到了社会层面。文武官员,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都加入进来,以至于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风气。

  大清朝庭为迎合皇帝、王公贵族的需要,宫内设造办处,下设42个工坊,就把全国各类能工巧匠召集到皇宫,他们云集而至,把各地的工艺技术也带入了北京,民间称百工坊。鸟笼制作也在其中,各地名家云集一处,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各显其长,无论是材质、形状、工艺还是分类等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讲究。养什么鸟,用什么笼,用错了会被懂行的笑话。这就使鸟笼的制作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鸟笼工艺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南派、北派、川派,广派。鸟笼流派之中,首推北笼。由于北京是明清故都,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北派鸟笼也就以北京为代表,因此也叫京派笼。京派鸟笼保持了较高的技艺水平。随着文人雅客的参与,鸟笼慢慢地成了一种可观赏的文玩,社会有闲有钱阶层攀比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工艺的革新和提升。后来,这些爱好外溢到了民间,并广泛流传。后来清廷倒台,以溥仪皇帝为代表的遗老遗少们纷纷到了天津,把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带到了天津,玩鸟之风日渐盛行。除宫廷之外,逐步形成了天津和河北的涿州两个鸟笼制作中心。而天津则因为文化底蕴深厚,人口众多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清末民初,天津名流云集,日渐繁盛,玩家聚拢,鸟笼的需求量大增,其中不乏很多的高端玩家,随之也就涌现出了很多鸟笼的制作名家。这些名家之中首推津门韩春。韩春是北笼的祖师爷,天津的制笼名家都要尊韩春为师傅。随着制笼工艺以及工具的不断改进,制笼这门手艺不断发展,工艺更加精细,也有更多名家脱颖而出,其中津门刘氏鸟笼便是佼佼者。

  刘氏笼自有渊源。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说的是中国的姓氏。刘氏作为一个大姓氏也是人才辈出。不说大汉朝的刘邦,在能人巧匠中也是数不胜数。在大清朝的造办处中就有一个刘氏族人,他是以制作鸟笼见长而被招入的,深得宫内王公大臣们的欣赏。后来大清衰落,被迫逊位,再后来被逐出皇宫,流落到了民间。其中皇帝溥仪等很多遗老遗少们辗转来到了天津。他们依然玩心不减,生活奢侈,保持着宫中的贵族范儿。很多的艺人们也跟到了天津,继续给这些人提供玩赏之物。其中,刘氏族人也就来到了天津万德庄,继续着自己鸟笼的制作手艺。他们技术精湛,为人正派,在天津的鸟笼制作行业称得上名家正派。
  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急剧变化,民国倒台,新中国建立,经历了战乱,百废待兴。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勤奋建国,玩乐之风尽除,鸟笼的制作也就失去了市场。加上机器大工业的推进,纯手工制作的鸟笼越来越少,几乎到了失传的地步。
刘月明痴心守护。 刘月明,男,天津人,生于1961年2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鸟笼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刘氏工艺鸟笼的第五代传人。说起他的传承道路一言难尽,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天赋才能初入门
  他从小就看着父亲做鸟笼子贴补家用,可以说是耳濡目染。那时,都是做素笼,平常人家用,早已没有了高端制作,也就不那么讲究了。他很喜欢看父亲制作笼子,也时常帮个小忙。父亲看他喜欢也时不时地让他帮着劈料、刮竹签、打磨等初步的粗活儿。但是他干的很踏实,而且像模像样的。父亲见他是可造之才,也悉心地教他,他自己也肯于钻研,所以进步很快。父亲看到眼里,喜在心头,觉得刘氏鸟笼后继有人了。
  远赴内蒙学木匠
  如果沿着原本的道路,刘月明的创作之路也就那样顺理成章地走下去了。可是,社会变化很快。 1970年,刘氏族人响应党的号召,离开天津来到了内蒙古,支援边疆建设,刘月明也就跟着父母来到了草原上。千里草原,没有了制作鸟笼的环境,别说鸟笼,连个竹筐都看不到,全家也就把这项手艺放弃了。可是父亲还是一个有长远想法的人,他要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将来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他思来想去,就给刘月明联系好了一个木匠师傅,让他拜师学艺做木匠活儿。
  刘月明是一个实心眼儿,决定干什么就很投入。他搬到了师傅家里,俨然成了人家的孩子。跟着师傅去各家干木匠活儿,吃住做事都跟着师傅。除去跟着师傅学木匠活儿以外,他每天都早起晚睡,除草种地,喂猪养狗,端水倒尿,什么活儿都做。他很听话,师傅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让他怎么干他就怎么干,从来不会偷奸耍滑,师傅很是信任他,也很喜欢他,锛凿斧锯跟着师傅一干就是好几年,他的木工手艺进步很快,有些地方甚至都超过了师傅。坚实的木匠功底为他后来的鸟笼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回津门操旧业
  1978年,他们举家又回到了天津。那时家里人口多,他们又是刚从内蒙古回到天津,就业很难,生活拮据。他是家里的长子,看到父母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奔波劳累他急在心头,下决心必须为父母分担责任。他决定还是从自己的擅长入手。于是他经常跑到花鸟鱼市转转,看看有没有挣钱的机会。其实,他还是放不下他的那份制作鸟笼手艺。他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在自己手里断了很是可惜。于是他又把那些旧家什翻腾出来,能用的用,不能用的翻新修理,缺的重新添置或者干脆自己制作。自此,他的鸟笼传承之路正式开始。
  首次入市遇恩叔
  虽说以前学过鸟笼制作,但多年不摸了,很是生疏。而且那时还小,也就是帮助父亲打打下手。现如今自己做起来还是不那么容易的。他边学边做,直到1990年才敢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当时的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花鸟鱼市去卖。这时他做的都是用来养鸟的素笼,贴近的是普通百姓,注重实用性。虽然是经常来,但那是来观赏和消费的,这次是卖笼子,心情自然不一样。他不知道他的笼子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心里很忐忑。这时过来两个年轻人,拿起来仔细端详,觉得还不错。一问价钱就摇着头走了,他们觉得贵,舍不得。后来又过来一位大叔,他拿起笼子左瞧右看,上下里外仔细审视。又问了几个制作工艺问题,刘月明知道这是个识货的人。大叔问了价,刘月明说了个价,大叔还了一个价,俩人痛快地就成交了。大爷一次就要买俩,而当时只有一只,约定一个月以后还在这里见面。他制作了仨,如约来到了市场。大叔也来了,他就让大叔自己挑。大叔说:“挑嘛,你说哪个好我就拿哪个。”再后来这位大叔又领来了几个老哥们看他的鸟笼子,说他为人实在,干活儿地道。就这样市场上一传十、十传百地很快他的笼子就出了名,迅速打开了销路。后来他和大叔成了忘年交,始终对这位大叔心存感激。
  参加大展喜获奖
  2006年10月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在天津举办,其中的重头戏是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展,公开向社会征集作品,经过严格的评选方能入展。刘月明想,既然在天津举办这么大的国际展览,就应该拿出本地的精品,展示天津人的风采,为国家、为天津争光。可是,冷静下来,他又犹豫了,这么大的国际展览,自己的一个鸟笼子能拿得出手吗?即使能拿出去,会被认可吗?他犯了难。当他和朋友念叨起这件事的时候,朋友就对他说:“你不记得草原上的一句谚语吗:鹰不上天怎么知道翅膀软硬,马不拉套怎么知道力气大小。你不能窝在家里自己看画,拿出去比试个高低才能见真章。”得到了鼓舞的刘月明这才下决心参加这次大展。决心定下来了,他就要准备作品了。可是这一年家里买的竹料不太好,竹皮上有黑斑,做成笼子肯定不好看,会被行家挑剔,更何谈参加大展。扔了不用吧,又舍不得。当时犯愁了。怎么办呢?他就想尝试一下镶嵌的工艺。这项工艺以前有人做过,只是失传很久了,他也只是听说过,还没有见过。于是他就想制作一个主题为《福在眼前》镶嵌作品。他设想在笼圈上镶嵌蝙蝠,表达一份美好的祝愿。当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以后,同行朋友有些异议。有人说鸟笼是个实用的玩意儿,不能搞得太复杂了。有人说鸟笼讲究的是简洁素雅,朴素大方,花鸟鱼虫的雕上去,花里胡哨的不是个玩意儿。还有人说鸟笼用料窄小,可以操作的空间很少,雕刻镶嵌难度极高,多少年没人敢做了,他想做恐怕只是想一想吧,没那个胆儿。刘月明听了以后笑了笑,说:“鸟笼要想往高端发展,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就必须有文化意义的主题。如果仅限于使用意义,那就无法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有人看了他的竹子觉得原料是存在着瑕疵的,制作出来的笼子也会有问题。他给我们讲了一个画家黄醒吾画鸟的故事。有一次画家黄醒吾要画一幅山水画。当他饱蘸笔墨要下笔的时候,两滴墨汁滴在了纸上,立刻阴湿了一片。如果是别人也许就把宣纸扔了重拿一张。但是黄画家并没有扔掉,而是就着这两滴墨画了两个活泼的小鸟,然后是树枝树叶,蝉儿,虫儿,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他说:“其实,做工艺品每一块料都不是完美的,关键要看作者的眼光和技术。因材而就、顺势而为才是真正高手。”这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刘月明的创作境界。

  展览如期举办,共设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展、当代中国画百家作品展、纪念吴玉如先生诞辰108周年——吴玉如书法遗作展、“国金杯”天津市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天津市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金蕾杯”全国美术书法师生作品大展、宜兴紫砂壶艺精品专展、百件艺术珍品颂隆顺榕专展、引领现代中药文化全国百位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和中国书画报四项专题展等十个大型民间艺术、美术、书法展,展出艺术珍品近两千件,是一次规格很高的文化艺术展会。其中,“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展”展出了出自全国27个省、市百余个艺术门类的民间艺术家、能工巧匠的作品300余件。这些作品立意新颖、技艺精湛,代表了中国当代民间艺术的高端水准。刘月明精心准备的镶嵌工艺鸟笼成功入选,是所有入选作品中唯一的鸟笼作品。在这次展览会上,他的精湛技艺得到了观众及专家的认可,获得了铜奖。专家们的评价是该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选材新颖,技艺精湛,是一个难得的艺术精品。他的作品被选进了《中国民间艺术精品集》,从此刘月明的镶嵌鸟笼也成了鸟笼界的一项独创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悬梁刺股奋发学
  获奖以后的刘月明信心倍增,向着更高端迈进。然而在创作实践中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薄弱,尤其是文史知识太少,限制了他作品文化内涵的提升,要想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学习积累知识是他必然的选择。
十岁离开城市下乡到边远的内蒙古,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造成了他的学历不高,文化基础薄弱。他深知,要想创作出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好作品,必须要把自己的文化基础打牢加厚才行。他买来大量的历史书籍典藏,一点一点地啃读。遇到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向别人请教。身边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人少,请教起来不方便,他就买来解释资料来深入研究。工资不高,再去买书,家里的生活更拮据了。老婆埋怨,孩子读书,老娘要养。怎么办?那时和平路上有个古籍书店,卖二手的旧书,便宜不少,他就经常到那里去淘宝,以至于店员都认识他了,有了相关的书籍都给他留着。有时遇到实在不懂的东西了他就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
后来,有人向他推荐了互联网,他很快就学会了互联网的使用。网上的知识宛如大海一般,相关的资料丰富详实,便于查阅,而且还免费提供,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说这些年他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相关知识,他本人的气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作品也体现出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鸟笼的镶嵌技术,首先就要构思出图案花纹,然后进行雕刻,再在构件上抠出凹槽,然后镶嵌进去,再进行打磨处理,让人觉得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因此,这就需要很深的美术功底。他没有专业学过美术,基本的专业基础都没有。但是他知道,自己要想把这项工艺做好做精,并且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自己必须迈过这一关。想迈过这一关没有捷径,只有自己努力学习。可是,自己要上班,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一堆,家务一堆,还要学习,谈何容易。但是,决心已下,就要身体力行。晚上,全家人都睡了,他仍然坐在工作台前仔细翻阅着书籍画册,饭桌前他突然想起如何画好蝴蝶的触须,含着一口饭就去描画了,早晨为了不影响家人的睡眠,他戴上耳机,只有自己才能听到手机的铃声。下班回来,他一头扎进工作室,翻开书本就学习。饭熟了,他拿来俩馒头一边啃一边雕刻。有时他遇到了难题,怎么都觉得不满意,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自己冥思苦想。想得睡不着,半夜琢磨出一个好办法,立刻翻身起床就干了起来。老婆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就和他说:“月明,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都魔障了,看看你瘦的,哪还有个人样啊!咱们钱少有钱少的过法,宁肯吃点苦也不让你受这个罪了。”他笑着说:“现在这早就不是钱的事了,我不只是为了多挣点钱,我是好这个才去钻这个,突破一个难关,取得一点进步我都特别高兴。有这个爱好怎么干都不觉得苦,是乐!”他是乐在其中。
  做特色精益求精。自从找准自己的路径以后,刘月明就开始了自己艰辛的探索与实践。行内人都知道他为了改进技术废寝忘食,为了完善一道工序苦思冥想,到了忘我的程度,为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笼痴刘”。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使刘月明的鸟笼工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做实功毫不迁就
  一个鸟笼的制作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要做到精则要下很大的功夫。比如作为主要原料的竹子选择就很讲究,他要亲自到四川峨眉山去挑选那里的毛竹。别处的不行吗?行,但不如那里的好。好在什么地方?那里的毛竹油性适中,韧性好。油性大了不好,小了不行。即使这里的毛竹也要讲究个年限,最好是三年半到四年。生长时间短了材质糠,竹节短,不能雕刻。生长时间长了变脆,易折。买了的竹子要阴干三四年,劈开成片,缠在铁桶上烤,烤出油来,定型,然后再放置三四年,竹性没了,不再变形,完全听话了才可以用来做笼子。真正做起来又是另一番更深的功夫了。劈好的竹片做成圆环,圆环盘卷在自制的铁桶上,铁桶内放置炭火,用阴火进行烤制。烤制出的竹子柔韧度好,色泽明亮。烤好后,将竹环放入仓库阴干保存备用。真正动手制作的时候首先劈出适合的竹圈,然后要进行接圈,对接的两端,各切出一个斜面,将竹料粘接成一个标准的圆环。有时候,复杂困难的工序要反复进行二十余次才能制出满意的竹笼。每个步骤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哪一道功做的不到位都做不出地道的东西来。刘月明从来不会凑合,都是做到自己最满意为止。

  无旁骛精业专攻
  刘月明制作一个鸟笼可以精致到什么程度?你不到现场看他的制作过程根本想不到。他曾经制作过一个叫《三秋》的作品,他雕刻了白菜、蝈蝈,菊花,然后再镶嵌进笼圈当中,这三样都是很复杂细致的东西,能活灵活现地画出来已属不易,再要雕刻出来更不容易,再镶嵌到笼子上更是难上加难了。腿,眼睛,触须,花藤,花瓣等等,要求特别精细,哪里出了问题都会前功尽弃。他排除干扰,呕心沥血地创作,做了半年才算达到自己的初步满意。后又经过加工完善才算完成,前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当你看到这部作品的时候不得不惊叹它的精细程度。他的一个好朋友,早就盯上了这个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他就多次登门拜访,要求收藏。刘月明开始舍不得,但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后来被那个朋友带到了海外。刘月明就是这样,每一部作品他都会首先精致设计,画出草图,征求意见和建议,自己再百般端详修改,满意了才开始动手制作。虽然说他的鸟笼子大部分都是北笼中常见的圆形,但是如果你仔细地端详,无论是笼底还是笼顶,无论是笼门还是悬梁,甚至是食罐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都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次是精心制作。他在鸟笼的制作的各道工序中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精到。鸟笼子的一颗竹签已经很细了,但是他要在上面镶嵌上不同的花纹,何以能做到?首先雕刻出花饰,然后在竹签上抠出相应的凹槽,然后镶嵌进去,形状、深浅、大小,都要做到合适,还要镶嵌到竹签之中,一定要做到严丝合缝,然后进行打磨,一般人根本看不出镶嵌的痕迹,浑然天成。绝对是神、手、意的精准配合。尤其是在笼圈上镶嵌出古代的人物车马甚至是各种景物更是难能可贵的。这需要怎样的耐心与精心。刘月明的口头禅是只有精湛的技艺才能出精品。
  奇妙想巧手生花
  由于常年的手工制作,刘月明的双手很粗糙,老茧很厚。但是,就是这样一双手,你想象不到竟然这样灵巧。鸟笼的装饰工艺非常考究。除传统装饰手法之外,刘月明在脑海中构思图案元素,用刻刀雕刻,把心中所想雕刻在细小的部件上。极致精细的鸟笼作品,连每根细细的竹丝都不放过,之后又镶嵌极细的金银或玳瑁线条。为了寻找鸟笼适合的装饰材料和元素,刘月明走遍了大江南北,翻阅了无数典籍。用耐心、恒心制作出的鸟笼,拿在手上,可以让人进入一个空灵、秀雅的美学世界。刘月明设计的鸟笼里还有许多竹钉、暗窍,各有妙用。雕刻镶嵌技能不用说,鸟笼本身也有很多灵巧机关。有些鸟很聪明,有时会自己把笼门打开飞出去,他就设计了暗锁,再聪明的鸟儿也打不开。我们给鸟喂食喂水需要把手伸进去,手有大小,门子大了不好看,门子小了手进不去。为了方便他就设计出了独特的活门。他的笼子上所有的竹节部位都在一条线上,行话叫对节。为了笼子牢固,笼圈上还有很多细如针尖的小竹楔子,但是他细致处理,如整体一般。刘月明的巧还体现在他自己发明的很多工具上。为了把鸟笼做的更加精致,他苦心钻研,发明了很多独具匠心的实用工具,钻、刨、磨、刮、凿、锯、刻、削、雕、挫、接等等,各道工序他都有自己的特有工具。
  苦钻研不断提高
  我们说工艺品,有工,更要讲究艺术水平。鸟笼制作外人看是一个匠人的事情。其实,不仅是匠工,这里面也有艺术创作的成份,也是精神层面的创造。随着收藏与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鸟笼的收藏价值也大大提升,一张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的鸟笼往往成交价值不菲。人们欣赏的不单单是鸟笼的工艺性,还有融入其中的那种难舍难分的传统味道。我国的鸟笼素以选材考究,做工精细,既实用又美观而闻名于世。刘月明把做鸟笼子不仅当作一门手艺,更是当作一种艺术创作,每当做笼子的时候都是自己关起门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不喜欢被打扰,不喜欢和别人聊天,进入了忘我的状态。所以每一件作品都熔铸了他的心血,充满了灵感与个性,传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达到了很高艺术的层次。
  专心攻择一而终
  以刘月明技术和名气来说,挣钱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除去做鸟笼以外完全可以拓展产品的品类,比如家里的一些摆件,墙上的一些小饰品,甚至床头的一些小玩物,这样,品类更加丰富多彩,投入市场,一定会很有前景的。但是,他一直专注于鸟笼子,并没有拓展其他的品类。他总是说,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是有责任的,一定要把自己所肩负的传承项目继承,并发扬光大。怎么才能做到呢?就是要把这门手艺做精。怎么能做精?就是要专一。鸟笼手艺讲究很多,门道不少,可钻研的东西很多。这个还没研究好就盲目研究别的,就是为了多卖点钱,耽误了主业,得不偿失。
  良心事行好人品
  老话说,做事先做人,很有道理。做具有传承意义的工艺品鸟笼很多都是良心活儿。刘月明就时刻要求自己不忘初心,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对得起自己的名声,对得起人们的信任。无论是做平常的素笼,还是做镶嵌的工艺笼,首先选料一定要四川峨嵋的毛竹,尽管成本高一些,也不能贪图钱财,欺骗别人,这是做人的道德与良心。遇到有瑕疵的地方,也不能抹点涂料,或者用别的东西抹一下,糊弄别人,一年两年看不出来,时间一长就暴露出来了,坑害人家不行。有粘合的地方,他都是用熬好的鱼鳔,而不是用市场上的化学胶。有污染不说,主要还是牢固度不行。鱼鳔做出来的东西,笼子不坏就不会开胶,这是做事的良心。十年前有个做勾子的名手,因为欣赏刘月明的鸟笼和他的人品,就一口气给他做了三十把勾子。没落款,就为了让他落自己的名字,刘月明婉言谢绝了。有人看他的鸟笼市场卖价高,买家多,他又供不上,就找到他,想代加工,落款写刘师傅的名字,被他坚决拒绝。如今,刘月明的鸟笼可谓是真正的“非遗艺术品”,堪称一绝,价格不菲,于是市面上就出现了不少仿制品。朋友们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声誉。对此,刘月明表示完全不用担心。他说:“我制作的鸟笼每个都有我的烫印,而且还有一处暗记防伪标志,别人根本学不来!最重要的是,我的鸟笼放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坏不了,他们那些笼子,没几年就坏了。这份技术,是谁也学不来的。”目前他的高品鸟笼供不应求,经常是对方交了定金后,排上好几年才能拿到笼子。有的人为了早点拿到笼子就提出出高价先得,他也会告诉对方按先来后到排队,不能因为几个钱就不讲公序良俗。有人的藏品坏了,拿来请他修复,他二话不说,修旧如旧,修好还给人家。由于名声在外,常常有人自荐来找他学习,他都是毫不吝啬地认真教会人家,不怕泄露自己的绝活儿。他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他说:“这项技艺需要往下传承的,真有人愿意学是好事。哪手绝活儿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学会的,必须千锤百炼,不断地体会和积累。谁能学会了,说明他就合格了,这是大好事,不用担心的。”他成了名人以后,并没有摆名人的架子,而是经常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到天津博物馆,天津儿童福利院参加义卖捐赠活动。参加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义务为外宾讲解鸟笼的相关知识,亲手示范制作技艺,无论走到哪里都收到了良好的赞誉。

  重创新发扬光大
  刘月明传统工艺鸟笼制作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他明白离开创新就会失去生命力。他从单面竹皮的笼子开始,到内外都是竹皮两面光的二合竹,再发展到立面也是竹皮的的全合竹,后来发展到雕刻镶嵌的工艺笼,然后又不断构思越来越多的有寓意的复杂图案,不断地再上新台阶,一步步发展创新,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惊喜。现在他又开始了新的突破。在制作常规鸟笼的同时,开始向微型鸟笼发展,并且照样是雕刻镶嵌技艺。由于笼子更小,制作起来更加精细,所以难度加大很多。在外面镶嵌的同时,他还尝试着在里面也镶嵌,在技术要求上需要有更大的突破,使其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有人不理解地说:“你吃老本也能很好地过一辈子了,干嘛要这么赶落自己,这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刘月明则说:“如果传承只是重复过去的水平就没什么意义了,不断创新才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他有一个作品名字叫《王》,一个霸气的王者坐在战车上,得胜归来,神采飞扬,正是反映了他的不断进取永立潮头的雄心所在。
  屡获奖成绩斐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在刘月明身上体现得最充分。三十多年的辛勤的劳作,得来了丰硕的成果。
作品《福在眼前》2006年10月在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主办的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中荣获铜奖。作品《清明上河图》2014年10月在第四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作品《河蟹(和谐)》2008年10月在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天津市首届民间艺术展荣获铜奖。
作品《玳瑁镶嵌工艺品鸟笼》2012年10在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天津民间艺术展中荣获银奖。
作品《王》2016年12月在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天津市第五届民间艺术展中荣获金奖。
作品屡屡获奖,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同时也获得广泛的认可。
2016年4月刘月明的传统工艺鸟笼制作技艺被列入天津市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被确定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5月,他的传统工艺鸟笼制作技艺又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被确定为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得认可再攀高峰。
1、2018年9月普京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他于8日晚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同从北京来到天津,在两国元首下榻的迎宾馆展示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天津工艺品,其中就有刘月明的工艺鸟笼,得到了两国元首的赏识。
2、2019年9月,国家档案库专程来到天津,把刘月明的传统工艺鸟笼制作进行录像,作为历史资料录入了官方图书馆档案数据库,全国共享。
3、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天津记忆”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的最具地域特色非遗项目的集中展销场所,由于候机大厅寸土寸金,展位颇受制约,能入选非常不容易。刘月明的作品就陈列在很显耀的位置。
4、2012年8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谢让志编著《解读人文天津》一书中在第五章提到收藏“鸟笼”艺术品的作者为刘月明。
5、2013年6月15日今晚报报道“第三届具有收藏潜力艺术作品展—民间艺术”中报道了10位津门民间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刘月明的《玳瑁镶嵌工艺鸟笼》。2021年7月20日今晚报再次专访了刘月明。
6、2016年5月5日天津日报对刘月明进行了专题报道。
7、2016年5月26日天津电视台新闻频道以《鸟笼中的爱马仕!》对他进行了专题的新闻报道。
8、2021年,天津市“问津书院”邀请10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录制专题讲座,其中就包括了刘月明。
9、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崔锦先生曾说:刘月明的鸟笼,只要他拿出来,不用评审,什么级别的展览都能入展。
10、天津大学邀请刘月明担任天津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艺术顾问。
11、天津工艺美术学院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
的传统文化,积累教学资料,专程采访了刘月明,请他讲解鸟笼中所体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12、相声名家于谦和郭德纲专程来到天津拜访他,并收藏了他的作品。
  刘月明常说:“民间艺术看起来就是一门手艺,是浅层次的,但是真钻进去就知道了里面门道很多,学问不少,值得用一辈子去追求。”
一个玲珑精致的鸟笼,看起来是玩乐的器具,实则承载过往的历史烟云和延续至今的民俗文化。复杂的工艺,浓重的北方地域特色,讲述的是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理念。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祝愿刘月明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丰富我们的生活,妆点我们美好的时代。

 

 
   

 

刘月明作品欣赏

更多作品
     
             
     
             
     
             
 

 

 

刘月明艺术资讯

 

 
 
 

 

   天津艺术网    www.1arts.cn   中国鼻烟壶网        天艺英文网     www.uoart.com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讯网    www.ich.org.cn 天津非遗 津门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opyright 2009-2022 天津艺术网 TianJin Art   
    
艾姆森艺术网 Amosun First Arts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讯网